五四青年節,是我國現代為了紀念歷史上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而設立的節日。
每年的5月4日,全國各地爭相舉行形式豐富的紀念活動,也有不少青年們參與社會志愿活動。
那么,最合適的五四青年節標語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
1.傳承五四精神共促社會和諧
2.高擎五四旗幟勇擔發展重任
3.高舉五四火炬爭當發展先鋒
4.弘揚五四精神奉獻火熱青春
5.傳承五四精神共促社會和諧
6.凝聚青春力量服務科學發展
7.高舉團旗跟黨走,立足崗位獻青春
8.弘揚五四愛國精神,展示青年風采
9.培養青年創業意識,提升青年創業能力
10.發展的希望在創業,創業的希望在青年
11.譜青春華章,展時代風采
12.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13.齊奮斗建時代新功促和諧展青春風采
14.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
15.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創造文化
16.加強青年文化建設,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17.弘揚五四精神,實踐科學發展,競展青年風采
18.讓團徽在崗位上閃光,讓青春在奮斗中升華
19.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
20.樹立創業意識,發揚創造精神,保持創新銳氣
21.團結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促進青年健康成長成才
22.與人民相結合,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是青年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
23.時代并肩前行,走在祖國和人民前進隊伍的行列中,是青年成長發展大有作為的前提條件
24.堅貞立志,永葆精神;奮勇當先,不負青春。
25.五四火炬,點亮強國前程。
26.五四精神傳薪火,激揚青春獻祖國。
27.發奮圖強,成材不負青云志;繼往開來,報國常懷赤子心。
28.點燃青春火炬,奔向美好明天。
29.傳民族精神,揚青春風采。
30.共作新時代好青年,共創美好新明天。
作者:徐賁 美國加州圣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
“口號”和“標語”在任何一個社會的公共生活中都起到重要的“宣傳”作用,人們常常把口號、標語和宣傳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從歷史發生的順序上說,是先有口號,后有標語,最后才有現代意義上的宣傳。
口號難以避免籠統武斷
口號的語言特征是精煉、簡潔,是一種在政治、商業、宗教或其他語境中使用的簡短有力的表述,在語言形式上類似于格言、警句、座右銘。這種語言表述往往得借助修辭手法,被用作一種宣傳手段。
最早的口號與軍事行動有關,英語的slogan一詞就是從古代蓋爾語的“軍隊呼喊”演化而來。一直到今天,口號所起的作用仍然主要是鼓動某種單一和統一的行動。當然也有與軍事行動無關的口號,例如古希臘柏拉圖學院強調幾何學的人文教育作用,在學院門口豎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內”,可以說是最早有記載的標語化口號。在現代社會中,非政治的口號也是隨處可見。例如,環保人士在自行車上掛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燃脂肪,不燃汽油”(Burn fat, not oil)。人們穿著的文化衫上也常??梢钥吹竭@類口號。
政治口號則顧名思義是政治性質的。不同的國家和政治制度會出現不同的政治口號。例如,2006年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口號是“人人跟我們來”(Alla ska med)。聽起來有點像“聽某主席話,跟某某黨走”,其實并不是這樣,因為瑞典是一個民主國家,不同的政黨相互競爭,選民有自己選擇政黨的自由,政黨對他們只能爭取,不能用命令的方式來說話,口號的政治性質自然不同。又例如,納粹德國的口號是“一個人民,一個帝國,一個領袖”,這就是一個極權統治的口號。再例如,俄國十月革命的口號是“一切政權歸蘇維埃”,但后來這個政權變了樣,1968年5月的歐洲學生運動在批判“蘇維??障胫髁x”時,從反面利用這個政治口號,提出了另一個政治口號:“不把權力交給空想”(No Power to the Imagination)。
口號的變化與傳媒和宣傳手段的發展有密切聯系。商業性質的宣傳十五六世紀由于印刷術的運用而得到發展,17世紀隨著報紙的出現,更增強了效能,18世紀后變得越來越重要。政治用途的宣傳,在西方也是隨著文字傳播的便利而得到發展的,今天更是隨著網絡和手機短信的出現而形式多樣。早期政治宣傳運用得最多的是漫畫,也有漫畫配上文字的。美國革命前夕,富蘭克林畫過一張極有影響的宣傳畫,畫的是一條蛇,身子斷成8段,代表當時美洲的8個殖民地,配上了一句今天已經成為經典的文字:“聯合,要不就死”(Join, or Die),1754年5月9日刊登在一家報紙上,不到一個月,美洲新大陸的幾乎每一家報紙都轉載了這幅宣傳畫和這句革命口號。中國古代像“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說法,可以說是最早的政治口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鼓舞過無數抗戰的熱血青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反饑餓、反獨裁,建立民主的新中國”這樣的口號對不同時期的中國革命起到過巨大的宣傳作用。修辭化的口號使得詞句簡潔有力,朗朗上口,容易記住。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些特征,口號常常是一種膚淺、粗糙、程式、空洞的表述,是一種非常單一的主觀宣泄,而不是理性周詳的思考表達。
過度運用口號和宣傳對社會和政治文化是有害的,因為許多口號和宣傳中包含著不利于國民理性思考、交流、說理的話語機制。例如,口號難以避免籠統武斷,是一種一句話全部概括的“斷言”。例如,“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這是自然規律嗎?敵人是誰? 口號往往以大話鼓舞人心,把自己說得非常了不起,以顯示自己的絕對正確,其實并不切實。例如“東風壓倒西風”,“文革”中說的:“大造人造糞,氣死小日本”(不買日本化肥)??谔柹踔粮緹o視現實,以空頭支票代替現實目標。大躍進中有很多例子:“無煤也煉焦,無焦也煉鐵”、“兩年內建成一個像樣的共產主義”、“一天等于二十年,共產主義在眼前”、“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全省七天實現煤氣化,三天實現超聲波化”。這樣的口號與狂妄吹噓完全沒有區別,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浮夸、虛假的風氣,對社會誠信、國民誠實也有腐蝕敗壞作用??谔柕奶攸c是對群眾蠱惑性的“斷言、重復、感染”,利用群眾的心理弱點和認知缺陷,不利于民主政治和生活秩序的公共理性。
1、社區衛生服務,保健千家萬戶!
2、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您的健康家園!
4、您身邊的朋友,健康的使者
5、讓我成為你的朋友,共同呵護您的健康
6、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全科醫療服務
7、以社區為半徑,發展社區公共衛生
8、健康家園 和諧社區
9、社區衛生服務時時伴隨你
10、服務到家庭,康復進社區!
11、以我們的衷心服務保障你的健康!
12、關愛健康,護衛生命
13、社區衛生服務,居民健康小管家
14、社區衛生服務,完全公益性質
15、走進社區,服務居民
“口號”和“標語”在任何一個社會的公共生活中都起到重要的“宣傳”作用,人們常常把口號、標語和宣傳混為一談,甚至誤以為是同一回事,這是不對的。從歷史發生的順序上說,是先有口號,后有標語,最后才有現代意義上的宣傳。最早的口號是口耳相傳的,是為“口”號,口號并不一定需要書寫成人們現在熟悉的標語形式??谔柺且环N語言表達,往往是修辭化了的表達方式,而標語則是一種記錄和表達口號或其他意見內容的書寫形式。宣傳則是對口號、標語或其他傳媒手段的特殊運用,是一種用途和目的。
口號的語言特征是精煉、簡潔,是一種在政治、商業、宗教或其他語境中使用的簡短有力的表述,在語言形式上類似于格言、警句、座右銘??谔柨偸菫槟硞€目的不斷地重復一種看法或說法。最早的口號與軍事行動有關,英語的slogan一字就是從古代蓋爾語的“軍隊呼喊”演化而來。一直到今天,口號所起的仍然主要是鼓動某種單一和統一行動的作用。當然也有與軍事行動無關的口號,例如古希臘柏拉圖學院強調幾何學的人文教育作用,在學院門口豎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內”,可以說是最早有記載的標語化口號。在現代社會中,非政治的口號也是隨處可見。例如,環保人士在自行車上掛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燃脂肪,不燃汽油”(Burn fat, not oil)。人們穿著的文化衫上也常??梢钥吹竭@類口號。
一般的口號表達的是一些文化、社會主張和價值,而政治口號則顧名思義是政治性質的。不同的國家和政治制度會出現不同的政治口號,在具體的制度環境中起作用。例如,2006年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口號是“人人跟我們來”(Alla ska med)。聽起來有點像“聽某主席話,跟某某黨走”,其實并不是這樣,因為瑞典是一個民主國家,不同的政黨相互競爭,選民有自己選擇政黨的自由,政黨對他們只能爭取,不能用命令的方式來說話,口號的政治性質自然不同。又例如,納粹德國的口號是“一個人民,一個帝國,一個領袖”,這就是一個極權統治的口號。再例如,俄國十月革命的口號是“一切政權歸蘇維埃”,而這個政權卻并沒有給蘇聯人帶來幸福,所以1968年5月的歐洲學生運動在批判“蘇維??障胫髁x”時,從反面利用這個政治口號,提出了另一個政治口號:“不把權力交給空想”(No Power to the Imagination)。
口號的目的是迅速給人造成深刻印象,這種語言表述往往得借助修辭的手段。修辭化的口號使得詞句簡潔有力,朗朗上口,容易記住。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些特征,口號只能是一種膚淺、粗糙、程式、空洞的表述,是一種非常單一的主觀宣泄,而不是理性周詳的思考表達??谔柾挥米饕环N宣傳手段,使得宣傳也帶有口號的話語缺陷。
口號的修辭性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在英語中,常常會運用對比、頭韻和尾韻、重復用字、玩笑。越南戰爭時期的反戰口號:“Make love not war”(做愛不作戰);反對外松內緊政治控制的口號:“Bigger cages! Longer chains!” (籠子越大,鎖鏈越長);個性主義者的口號:“Sing badly if you must, but sing”(要唱就唱得難聽,但還是要唱)。在漢語中,口號往往用全稱斷言、排比、對仗、數字、押韻,但因為受到一本正經的官方語言的影響,常常有明顯的指示、命令腔調,給人以刻板武斷的感覺,當然,現在也有不少雖美好,但很矯情的口號。
口號的變化與傳媒和宣傳手段的發展有密切聯系。商業性質的宣傳在15、16世紀由于印刷術的運用而得到發展,17世紀隨著報紙的出現,更增強了效能,18世紀后變得越來越重要。政治用途的宣傳,在西方也是隨著文字傳播的便利而得到發展的,今天更是隨著網絡和手機短信的出現而有所改觀。早期政治宣傳運用得最多的是漫畫,也有漫畫配上文字的。美國革命前夕,富蘭克林畫過一張極有影響的宣傳畫,畫的是一條蛇,身子斷成8段,代表當時美洲的8個殖民地,配上了一句今天已經成為經典的文字:“聯合,要不就死”(Join, or Die),1754年5月9日刊登在一家報紙上,不到一個月,美洲新大陸的幾乎每一家報紙都轉載了這幅宣傳畫和這句革命口號。中國古代像“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說法,可以說是最早的政治口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鼓舞過無數抗戰的熱血青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反饑餓、反獨裁,建立民主的新中國”這樣的口號對不同時期的中國革命起到過巨大的宣傳作用。
口號和宣傳本身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其語言形式無所謂好壞,決定口號和宣傳是正用還是誤用的,是它的內容、運用機制和目的。在具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環境中,有過度運用還是有限運用、誰在運用口號和宣傳、是否限制公民說理、是否妨礙理性公共話語、口號是否有真實根據、是否有欺騙意圖等等的問題。過度運用口號和宣傳對社會和政治文化是有害的,因為許多口號和宣傳中包含著不利于國民理性思考、交流、說理的話語機制。例如,口號難以避免籠統武斷,是一種一句話全部概括的“斷言”。例如,“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這是自然規律嗎?敵人是誰? 口號往往以大話鼓舞人心,把自己說得非常了不起,以顯示自己的絕對正確,其實并不切實。例如“東風壓倒西風”,文革中說的:“大造人造糞,氣死小日本”(不買日本化肥)??谔柹踔粮緹o視現實,以空頭支票代替現實目標。大躍進中有很多例子:“無煤也煉焦,無焦也煉鐵”、“兩年內建成一個像樣的共產主義”、“一天等于二十年,共產主義在眼前”、“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全省七天實現煤氣化,三天實現超聲波化”。這樣的口號與狂妄吹噓完全沒有區別,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浮夸、虛假的風氣,對社會誠信、國民誠實也有腐蝕敗壞作用??谔柕奶攸c是對群眾蠱惑性的“斷言、重復、感染”,利用群眾的心理弱點和認知缺陷,不利于民主政治和生活秩序的公共理性。
口號可以寫成文字,畫成圖畫,編成歌曲,或者結合這些形式。寫成文字的口號便成為標語,可是標語并不一定都是口號。標語是一種公告,是寫標語者用來表達自己想法的,就連偷偷在廁所墻上寫“反動標語”也不例外。表達一己政治觀點的口號或類似政治內容的標語,它的目的是影響他人,是個人或黨派宣傳。在一個民主國家里,這樣的標語是不允許在公共場所隨意張貼和懸掛的。在民主社會里,每個人有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和權利,也有這樣的傳統,但這種表達自由是有限度的。雖然你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別人也有不被你的表達騷擾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存在于對自由的限制之中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隨意在公共場所張貼或書寫可能侵犯別人自由的標語。
張貼或懸掛標語,會觸及不少與公共空間和生活秩序有關的問題:在哪些公共場所或地方可以允許張貼標語?由誰來規定?以什么樣的公共政治理由來作出這些規定?在美國,任何公共場所都不允許張貼、懸掛只代表個人、社團、黨派的政治、宗教意見的標語。美國運用口號、貼標語的常常是人民,不是政府,最常見貼標語的地方是私人汽車的保險杠上,大城市里有的小販專做這種標語生意,出售各種各樣現成粘貼標語。汽車是私人財物,汽車的保險杠算是“私人空間”,是一個適合表達私人意見的地方。而且,汽車開到東,開到西,到處傳播汽車主人的意思,起到了宣傳作用。汽車杠宣傳往往很風趣、俏皮,雖然有時“低俗”,但并不遭禁。例如,“少用骯臟的汽油,屁股會更干凈!”(Less dirty gases, more clean asses!)“Ass”屬“不雅語言”,在學校里是不能使用的。越戰口號做成的標語“做愛不作戰”,在伊拉克戰爭發生時又流行了一陣子。
美國另一個常見張貼標語的地方是自家房屋的前院,通常是一塊木板或塑料牌子,固定在一根棍子上,插在草地上或泥土里。美國人沒有在墻上寫標語的,要是有,那也是涂鴉,必須予以清除。每逢有選舉,標語小牌子就像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選舉過了,便又很快消失不見。伊拉克戰爭初期,美國反戰情緒高漲,還有幾戶居民聯合張貼比較長的標語的,各家在前院用小牌子插上幾個單詞(用字母拼出),幾戶連成一個句子,字體粗大,相當有聲勢,引人注目。但這也是在私人空間里表達個人看法。中國常見在公共場所大事張貼標語,甚至跨街拉長布條,這在美國是看不到的。
政治口號的標語是一種政治廣告,也是一種政治宣傳。在美國,個人、社團或政黨要做這樣的廣告或宣傳,可以在報紙上買版面(當然還有限制廣告、宣傳的細則規定),但不可以在學校、醫院、廣場、街道這樣的公共場所來做,隨意作這樣的宣傳,和涂鴉一樣都是觸犯公共秩序法的,都是城市整治的對象。美國公眾一般都有民主社會的公域、私域區分觀念,一方面堅持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利,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則會自覺遵守公共規則。這是他們在民主生活方式中養成的習慣,也是一種公共政治慣例,遵守的并不只是普通民眾,擁有和代表公共權力的政治人物概不例外。
運用標語的方式是在特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中發生的,一定會帶有這個環境的特點。例如,在中國,在公共場所墻上張貼或書寫標語是很常見的,這恐怕與人們從小受到的影響有關,例如一般人從小就從電影里看到,地下黨或革命學生進行宣傳動員,拎著漿糊桶,藏著傳單,走到哪里,就在墻上又刷又貼,有的干脆就直接寫到墻上。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標語貼得到處都是,將這個革命傳統更加發揚光大?,F在大城市里已經相當改觀,但其他地方還有待變化。
中國標語口號的內容和語氣也有相當鮮明的特點,內容自不必說,就說語氣,不是命令式的,就是惡狠狠地充滿暴力和霸氣:“打土豪、分田地”、“痛打落水狗”、“砸爛劉、鄧的狗頭”、“敵人不投降,就叫他滅亡”。這種語氣在今天的一些標語中綿延不絕,例如有的計劃生育標語竟然寫道: “寧可血流成河,不準超生一個”、“一人超生,全村結扎” 、“該流不流,扒房牽牛”、“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個人” 、“寧愿家破,不要國亡”。張貼違背法治原則的標語,臟亂差的環境和臟亂差的口號語言涂鴉合為一體。標語粗暴野蠻,完全訴諸于暴力恐嚇,本身就顯示了宣傳號召的失敗。
暴力的標語口號是一種語言污染,也是一種精神污染,每一條這樣的標語都如同一個向公共語言之河中排污的污染源,公共語言的嚴重污染就是這么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變得乖戾、強梁、粗暴、非理性。這樣的公共語言顯示出官與民、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緊張對抗關系,也顯示出國民素質和民眾思考能力的低下,遠遠不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文化人文條件。營建和諧社會恐怕還得從學習理性、溫和、真誠的公共語言開始,當然也包括其中的口號和標語。
轉自新浪博客 作者:徐 賁
口號的解釋
百度百科中說:口號,是漢語詞匯中的一個雙音節詞,有五個意義,古代多用于古詩標題用語,現代多指常供口頭呼喊的、帶有綱領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谔柾鶐в泻軓姷膬A向性,它的引導和鼓動作用十分明顯。
口號的作用
《現代漢語詞典》中說,口號是“供口頭呼喊的有綱領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谔栕鳛橐庾R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一種反映,不同性質的口號起著不同的作用。
1、認真學習貫徹《物業管理條例》,依法規范物業管理服務行為
2、自覺遵守《物業管理條例》,依法維護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雙方的合法權益
3、提高業主自治意識,依法開展物業管理活動
4、規范業主大會制度,維護業主合法權益
5、自覺遵守業主公約,共同維護小區公共利益
6、、認真執行業主大會議事規則,增強業主自律的自覺性
7、人人關注物業管理,人人尊重物業服務
8、、嚴禁違法裝修、損害他人利益,崇尚科學、文明裝修
9、依法使用房屋,不得擅自改變房屋使用性質
10、推行物業管理招投標制度 規范和提高物業服務水平
本站為個人愛好興趣分享網站,不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QQ3033382280進行處理